疾管署通報,近期屈公病境外移入案例創下6年來新高,其中更有自中國廣東移入的案例。同一時間,近中國南方地區(如廣東、海南)更爆發逾2,600起屈公病案例。

全球今(2025)年迄今已累計逾25萬例病例,作為境外移入的蚊蟲傳染病,屈公病主要流行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,包括東南亞、印度洋島國等,最重要的是,屈公病的病媒蚊傳播和登革熱一樣——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。

屈公病 vs 登革熱:關鍵差異對照

比較項目 登革熱 屈公病
潛伏期 約4~7天 約3~7天
主要症狀 發燒、頭痛、後眼窩痛、肌肉痛、皮疹 發燒、嚴重關節痛、肌肉痛、皮疹
症狀特色 俗稱「斷骨熱」,急性期約5-7天 關節痛可能持續數週至數月
致命風險 可能致命(重症登革熱) 通常不致命,但影響生活品質
在台灣狀況 每年有本土及境外案例 極罕見,主要為境外移入

屈公病的獨特症狀:關節痛

屈公病最明顯的特徵是嚴重且持久的關節痛,患者常因疼痛而彎腰駝背、難以正常行走,這也是「屈公」病名的由來。與登革熱相比:

  • 登革熱:以發燒、頭痛、後眼窩痛為主,關節痛較輕微
  • 屈公病:關節痛非常劇烈,可能影響手腕、腳踝、膝蓋等多個關節,且症狀可持續數月

出國旅遊防護:重點疫區與注意事項

高風險地區

屈公病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(廣東、海南)、東南亞(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)以及印度洋島國(模里西斯、馬爾地夫)等熱帶地區。而登革熱的分布更廣,除了東南亞各國外,南美洲部分國家也有疫情。

防護要點

出發前應先查詢疾管署國際疫情資訊,了解目的地的疫情狀況,並準備含DEET或Picaridin的防蚊液,以及長袖衣物和淺色服裝。抵達當地後,要特別避免在黃昏、清晨等病媒蚊活躍時段進行戶外活動,住宿應選擇有空調的環境,並避免接近積水區域如工地、農村或廢棄場所。

在用餐和住宿的選擇上,應優先考慮環境整潔的餐廳,住宿地點也要避免靠近積水或植被茂密的區域,這些地方往往是病媒蚊繁殖和棲息的熱點。

返台後自我監測:14天觀察期

症狀監測重點

返台後14天內,如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:

登革熱警訊:

  • 突然高燒(39-40℃)
  • 劇烈頭痛、後眼窩痛
  • 肌肉關節痛、皮疹
  • 噁心、嘔吐

屈公病警訊:

  • 突然發燒
  • 嚴重關節痛(特別是手腕、腳踝)
  • 關節腫脹、僵硬
  • 皮疹(通常出現在軀幹)

就醫時的重要提醒

主動告知事項:

  1. 旅遊地區:詳細說明去過哪些國家/城市
  2. 旅遊時間:出發與返台日期
  3. 活動內容:是否有戶外活動、接觸積水等
  4. 症狀時間軸:何時開始出現症狀

特別注意:

  • 不要自行服用阿斯匹靈或其他止痛藥
  • 多休息、多喝水
  • 避免再次被蚊子叮咬(防止傳播給他人)

出國前做好防蚊準備,返台後密切自我監測,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。

而針對台灣本土的登革熱防治,由於近期較為濕熱,如果您居住的社區環境中病媒蚊密度較高,建議尋求《大地除蟲》的專業防治服務。記住:無論是屈公病還是登革熱,預防蚊蟲叮咬永遠是最有效的防護策略